《蘋果日報》報導 德萃校長朱子穎:難與芬蘭比較 全面評估平衡學術與軟技能

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(左)與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均表示,評估改革要慢慢來,既平衡香港社會對人才的需要,卻不能過度考試、測驗增加學生壓力。何建忠攝

 

當全球教育趨勢,需培育學生共通能力以立足21世紀,不但教育模式,連評估工具已不限於傳統紙筆答卷考測,更重要是緊扣課程內容,設計引發學習動機的習作,令老師評估學生不同的軟技能。
這一代小學生需掌握資訊科技,私立漢師德萃學校早在科學堂改革評估方式,善用網絡平台促進互動學習,亦加強學生自評能力。總校長朱子穎如是說:「我們想發展一套兩者並存、平衡(學術與軟技能)的評估模式,既發揮到香港急速發展的形態,對考試有要求,同時可減少學生的壓力,真正做到Assessment for learning(促進學習的評估)。」

走入這代小學生的科學、資訊科技堂,小朋友不時掃着平板電腦螢幕,旁觀的記者未及掌握來龍去脈,他們已完成作品與同學分享。記者往漢師德萃學校的四年級觀課,學生正在學習編程,設計不同指令讓Micro Bit (可寫入程式的微型電腦)呈現不同圖案,並透過晃動與同學玩「包剪揼」。整個學習過程、結果,若果只用紙筆答卷評估,從文字答案真的能了解各種即興輸入的程式創造出來的結果?

教評合一

該校科學科的進展性評估之一,是學生每年兩次做科學實驗短片,上載至免費網絡平台Flipgrid;學生可同時觀摩其他同學習作,互評「畀like」從中了解自己作品缺失,可修改至滿意,在限期前呈交習作。科學科主席李振耀說:「傳統報告形式,只有一次機會呈交,我們用Flipgrid想學生從互評中了解不足之處,可以在限期前修改至滿意才呈交。」
該科的總結性評估有兩種:除佔六成分數的紙筆答卷(選擇題、填充等)以外,亦有佔四成的 Prediction Assessment(預測性評估),學生就考題的實驗,口述過程和結果——其實跟紙筆 考試沒兩樣,不過,對書寫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,是有另一種評估方式呈現學術能力。「我們是考學生表達能力。書寫某程度限制了學生發揮,好像不懂串字,卻影響分數,某程度是不公平,而口語能力都重要的。」
漢師德萃學校校長馮鑑邦指出,加入預測性評估,正是學科知識本身不能單以紙筆答卷可表達,而是需要運用,讓學生在不同實驗的假設下,動手驗證結果。「如果老師想訓練創意、批判思維,那便需要用不同評估方法,以往英文科有劃分閱讀、會話、聆聽等部份,『聽講』比例反而較少,現在(教學)有 Show & Tell形式,訓練演說表達能力,同時為學生評估。」而老師設計 Show & Tell形式有彈性,可應用在不同跨科專題研習的口頭報告。

適合香港本土評估

德萃小學總校長朱子穎認同,考試制度可訂立一個客觀性指標,用以分配有限資源:「幼稚園升小一,小五準備呈分試升中,中學升大學,是三個不同的資訊分配的(考試)關卡,然而,除了這三個階段,又是否不住要加強考試?」他強調評估促進學習,是教師透過評估給予學生支援:「評估是否可以有更多的方法,令學生無壓力?競爭反而幫助學習,給成人更多資訊做更多正確(教學)決定。」

近年不少家長嚮往外國教育體系,而近年芬蘭的小學教育亦打破考試傳統。雖說兒童的學術能力標準,不會因地域有太大差異,不過,朱子穎認為,香港因應社會人才需要,看外國教育系統的評估觀念,始終有不同:「每個城市的教育系統,都需要符合那個國家、城市發展需要;香港屬知識性產業城市,只有通過知識增值,才可換取日常所需。而芬蘭地大,一個鎮約500人口,基本上一間學校可以只有20多名學生;那些小朋友沒有選擇,不會用上6小時交通去另一個地方讀書,加上是高福利國家,基本上小朋友的居住地附近有甚麼產業,長大很自然從事那門事業,因此,(與)我們的評估,便是兩個系統,很難互相比較。」

香港兒童則需學習兩文三語,屬立足社會有利溝通條件:「教育功能都不同,香港的教育資源不足,以競爭(考試)去分配資源是必然。而兩文三語是基本能力,其他國家的兒童可能學習一個語言已夠用,就算學多國語言也不是因為考試,而是對那個國家的文化感興趣。」

四年級的科學堂正在學習Micro Bit 編程。何建忠攝

 

德萃小學兩考零測,而各項評估方式靈活多變,同時估計孩子的軟技能;可有取消考試的一天?且看朱子穎能否動搖家長傳統重視考試的觀念。何建忠攝

轉載自:2019-06-14《蘋果日報》德萃校長朱子穎:難與芬蘭比較 全面評估平衡學術與軟技能

Comments are closed.